四肢血管損傷的診斷: |
四肢血管損傷的診斷,主要根據受傷史和臨床檢查,應做到及時準確診斷,防止漏診,早期處理。 |
一、受傷史與傷情: |
熟悉四肢血管解剖,掌握血管與骨關節的關係,瞭解創傷的性質、部位和彈道方向,對判斷四肢血管損傷有很大幫助。 |
四肢主要血管徑路的火器傷、切割傷、骨折、脫位及挫傷等,均應警惕血管傷的可能性。高速子彈或彈片傷如傷道鄰近主要血管,清創時應探查血管,有時子彈雖未穿過血管,但衝擊波可造成血管嚴重挫傷,導致栓塞或破裂。 |
二、臨床表現: |
一般根據臨床表現即可對血管傷作出正確診斷: |
﹝一﹞、出血: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或破裂均有較大量出血。開放性動脈傷出血呈鮮紅色,多為噴射性或搏動性出血;如損傷的血管位置較深,可見大量鮮紅色血液從創口湧出。閉合性主要血管損傷時,損傷部位肢體常因內出血而顯著腫脹,時間稍長者有廣泛皮下瘀血,有時形成張力性或搏動性大血腫。 |
﹝二﹞、休克:出血較多者因血容量減少,可出現低血壓並導致休克。四肢動脈損傷休克發生率為35%~38%。 |
﹝三﹞、肢體遠端血供障礙:表現為肢體遠端動脈(如橈動脈、足背動脈等)搏動消失或甚微弱。但應注意,肢體遠端動脈搏動弱不一定是動脈傷,而搏動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動脈傷的可能,例如有的動脈部分斷裂或動靜脈部分斷裂傷,仍可觸及遠端動脈搏動;而肢體暴露受外界寒冷氣候的影響或傷患處於休克狀態時,遠端脈搏可變弱或摸不清,應注意兩側對比。皮膚蒼白、皮膚溫度下降、毛細胞血管充盈時間延長及靜脈充盈差均是血供障礙表現。肢體疼痛、肢體呈套式感覺障礙﹝sensory_disturbance﹞和肌肉主動收縮差均為肢體缺血表現,應與肢體缺血的其他表現一併考慮,並應排除周圍神經損傷﹝Injuries_of_peripheral_nerves﹞,如經上述觀察和檢查仍不能確定肢體有無血循環,可在傷肢末端(手指或足趾)消毒後用粗針或小尖刀刺一小創口,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和出血的顏色。 |
三、動脈造影和其他檢查: |
早期血管傷如診斷定位明確,在戰時或平時一般均可不作動脈造影。對診斷、定位困難的病例,有條件時可作動脈造影術,藉此有時尚可發現動脈多處傷。對晚期血管傷、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瘺,應作動脈造影,以明確損傷部位、範圍和側支迴圈情況。 |
Doppler超音波檢查﹝ultrasonography﹞和B型超音波檢查﹝ultrasonography﹞對血管傷的診斷,近年來使用較多,為一種無害診斷法,準確性較高。即使指動脈應用Doppler聽診法也可清楚查明。 |
四、手術探查: |
臨床症狀顯示主要動脈傷可能性較大而不能確診的病例,應立即作血管造影或手術探查,雖有陰性探查可能,但如漏診或延誤處理,可造成肢體或生命喪失,在急性肢體缺血情況下,不應採取消極觀察與保守治療。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