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脾為人體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peripheral_lymphoid_organ﹞,位於血液迴圈的通路上,有濾過血液和對侵入血內的抗原起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等功能。

01、脾的結構:

 脾內也含有大量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但其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的分佈規律與淋巴結不同。

 脾無皮質﹝cortex﹞髓質之分,而分為白髓﹝white_pulp﹞、邊緣區﹝marginal_zone﹞和紅髓﹝red_pulp﹞三部分;脾內無淋巴竇,但有大量的血竇﹝sinusoid﹞

(1)、被膜與小梁:

 脾的被膜較厚,表面覆有間皮﹝mesothelium﹞,被膜結締組織﹝connective_tissue﹞伸入脾內形成許多分支的小梁,它們及閘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互連接構成一粗的支架。

 被膜和小梁內含有許多散在的平滑肌﹝smooth_muscle﹞細胞,其收縮可調節脾內的血量,小梁之間的網狀組織﹝reticular_tissue﹞構成脾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的微細支架。

(2)、白髓﹝white_pulp﹞:

 主要由淋巴細胞﹝lymphocyte﹞密集的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構成,在新鮮脾的切面上呈分散的灰白色小點狀,故稱白髓﹝white_pulp﹞。

 它又要分為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和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兩部分。

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是圍繞在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周圍的厚彌散淋巴組織﹝diffuse_lymphoid_tissue﹞,由大量T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交錯突細胞等構成。

 此區相當於淋巴結內的副皮質區﹝paracortex_zone﹞,是胸腺﹝thymus﹞依賴區,但無高內皮﹝endothelium﹞毛細管後細靜脈﹝venules﹞。

 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旁有一條伴行的小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它是鞘內T細胞經淋巴遷出脾的重要通道。

 當發生細胞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時,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內的T細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

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又稱脾小體﹝splenic_corpuscle﹞,結構與淋巴結的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相同,主要由大量B細胞構成,發育較大的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也呈現生發中心﹝germinal_center﹞的明區與暗區,帽部朝向紅髓﹝red_pulp﹞。

 健康人脾內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很少。

 當抗原侵入脾內引起體液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時,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大量增多,它出現於邊緣區﹝marginal_zone﹞和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之間,使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常偏向鞘的一側。

(3)、邊緣區﹝marginal_zone﹞:

 位於白髓﹝white_pulp﹞和紅髓﹝red_pulp﹞交界處,寬約100μm。

 該區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較白髓﹝white_pulp﹞稀疏,但較脾索﹝splenic_cord﹞密集,並混有少量紅細胞。

 此區含有T細胞及B細胞,並含有較多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

 從肌髓或胸腺﹝thymus﹞遷入脾的處女型淋巴細胞﹝lymphocyte﹞常先聚集於此區繼續成熟。

 中央脈側支分支而成的一些微血管﹝capillary﹞,其末端在白髓﹝white_pulp﹞和邊緣區﹝marginal_zone﹞之間膨大形成的小血竇﹝sinusoid﹞,稱為邊緣竇﹝marginal_sinus﹞,它是血液以及淋巴細胞﹝lymphocyte﹞進入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的重要通道,淋巴細胞﹝lymphocyte﹞也可經此區再遷入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或脾索﹝splenic_cord﹞內。

 邊緣區﹝marginal_zone﹞也是脾內捕獲抗原、識別抗原和誘發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的重要部位,它相當於淋巴結淺層皮質﹝superfacial_cortex﹞與副皮質﹝paracortex﹞的交界處。

(4)、紅髓﹝red_pulp﹞:

 約占脾襯質的2/3,分佈於被膜下、小梁周圍及邊緣區﹝marginal_zone﹞外側,因含有大量血細胞﹝blood_cell﹞,在新鮮脾切面上呈現紅色。

 紅髓﹝red_pulp﹞由脾索﹝splenic_cord﹞及血竇﹝sinusoid﹞組成。

脾索﹝splenic_cord﹞:由富含血細胞﹝blood_cell﹞的索狀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構成,脾索﹝splenic_cord﹞在血竇﹝sinusoid﹞之間相互連接成網,索內含有T細胞、B細胞和漿細胞﹝plasmacell﹞,以及許多其他血細胞﹝blood_cell﹞和巨噬細胞﹝macrophage﹞,是脾進行濾血的主要場所。

 脾索﹝splenic_cord﹞內各類細胞的分佈並不均勻一致。

 當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末端分支進入脾索﹝splenic_cord﹞成為髓小動脈﹝pulp_arteriole﹞﹝arteriole﹞時,其周圍有薄層密集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在鞘微血管﹝capillary﹞周圍則有密集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至微血管﹝capillary﹞末端開放于脾索﹝splenic_cord﹞時含血細胞﹝blood_cell﹞和巨噬細胞﹝macrophage﹞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splenic_cord﹞部分則散在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和漿細胞﹝plasmacell﹞相對較多。

脾血竇﹝splenic_sinus﹞:是一種靜脈性血竇﹝sinusoid﹞,寬約12~40μm,形態不規則,相互連接成網。

 竇壁由一層長杆狀的內皮細胞﹝endothelium_cell﹞平行排列而構成。

 內皮細胞﹝endothelium_cell﹞之間常見許多0.2~0.5μm寬的間隙,脾索﹝splenic_cord﹞內的血細胞﹝blood_cell﹞可經此穿越進入血竇﹝sinusoid﹞。

 內皮﹝endothelium﹞外有不完整的基膜﹝basement_membrane﹞及環行網狀纖維圍繞,故血竇﹝sinusoid﹞壁如同一種多孔隙的欄柵狀結構。

 在血竇﹝sinusoid﹞的橫切面上,可見杆狀內皮細胞﹝endothelium_cell﹞沿血竇﹝sinusoid﹞壁呈點狀排列,較粗大的內皮細胞﹝endothelium_cell﹞斷面中可見有細胞核,並突入管腔。

 血竇﹝sinusoid﹞外側有較多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其突起可通過內皮﹝endothelium﹞間隙伸向竇腔。

02、脾的血液通路:

 脾動脈從脾門入脾後分支進入小梁,稱為小梁動脈(trabecular_artery)。

 小梁動脈分支離開小梁進入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內,稱為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

 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沿途發出一些小分支形成微血管﹝capillary﹞供應白髓﹝white_pulp﹞,其末端膨大形成邊緣竇﹝marginal_sinus﹞。

 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主幹在穿出白髓﹝white_pulp﹞進入脾索﹝splenic_cord﹞時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小動脈﹝arteriole﹞,形似筆毛,故稱筆毛小動脈﹝penicillar_arteriole﹞。

 筆毛小動脈﹝penicillar_arteriole﹞在脾索﹝splenic_cord﹞內可分為三段:

 ①髓小動脈﹝pulp_arteriole﹞,內皮﹝endothelium﹞外有1~2層平滑肌﹝smooth_muscle﹞;

 ②鞘毛細毛管﹝sheathed_capillary﹞,內皮﹝endothelium﹞外有一厚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鞘,但在人不發達;

 ③動脈微血管﹝capillary﹞,微血管﹝capillary﹞末端的大部擴大成嗽叭狀開放于脾索﹝splenic_cord﹞,少數則直接連通於血竇﹝sinusoid﹞。

 血竇﹝sinusoid﹞匯入由扁平內皮細胞﹝endothelium_cell﹞構成的髓細靜脈﹝pulp_venule﹞,髓細靜脈﹝pulp_venule﹞匯入小梁內的小梁靜脈﹝trabecular_vein﹞,最後在門部匯成脾靜脈出脾。

 中央動脈﹝central_antery﹞旁的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沿動脈進入小梁,繼而在門部彙集成較大的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出脾,淋巴內含有許多T細胞。

 脾內大部分血液流經脾的速度較快,約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較慢,需數分鐘至1小時,依據脾功能狀態的不同而有變化。

03、脾的神經分佈:

 近十數年對免疫系統﹝immune_system﹞各器官內的神經分佈有突破性進展,發現淋巴組織﹝lymphopid_tissue﹞內有許多神經末梢﹝Nerve_ending﹞,淋巴細胞﹝lymphocyte﹞和巨噬細胞﹝macrophage﹞表面有多種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受體,從而改變了過去認為神經不直接調節遊離細胞的概念。

 脾神經入脾門後,其分支除分佈於血管及小梁平滑肌﹝smooth_muscle﹞以外,還有許多神經末梢﹝Nerve_ending﹞進入脾實質分佈于動脈周圍淋巴鞘﹝periarterial_lymphatic_sheath﹞和邊緣區﹝marginal_zone﹞,紅髓﹝red_pulp﹞的脾索﹝splenic_cord﹞內較少見,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內則無。

 電鏡下見到,有的神經末鞘與淋巴細胞﹝lymphocyte﹞之間的間隙僅6nm寬,未見突觸形成。

 說明神經對免疫系統﹝immune_system﹞的功能活動有直接的調節作用。

04、脾的功能:

(1)、濾血:

 脾內濾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splenic_cord﹞和邊緣區﹝marginal_zone﹞,此處含大量巨噬細胞﹝macrophage﹞,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體和衰老的血細胞﹝blood_cell﹞。

 當脾腫大﹝Splenomegaly﹞或機能亢進時,紅細胞破壞過多,可引起貧血。

 脾切除後,血內的異形衰老紅細胞大量增多。

(2)、免疫:

 侵入血內的病原體,如細菌、瘧原蟲和血吸蟲等,可引起脾內發生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脾的體積和內部結構也發生變化。

 體液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時,淋巴小結﹝lymphoid_nodule﹞增多增大,脾索﹝splenic_cord﹞內漿細胞﹝plasmacell﹞增多;細胞免疫應答﹝immune_response﹞時則脈周圍淋巴鞘顯著增厚。

 脾內的淋巴細胞﹝lymphocyte﹞中T細胞占40%,B細胞占55%,還有一些K細胞和NK細胞等。

(3)、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開始造血後,脾漸變為一種淋巴器官﹝lymphoid_organ﹞,在抗原刺激下能產生大量淋巴細胞﹝lymphocyte﹞和漿細胞﹝plasmacell﹞。

 但脾內仍含有少量造血幹細胞﹝hemoplietic_stem_cell﹞,當機體嚴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狀態下,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

(4)、儲血:

 人脾的儲血能力較小,約可儲血40ml,主要儲於血竇﹝sinusoid﹞內。

 脾腫大﹝Splenomegaly﹞時其儲血量也增大,當機體需血時,脾內平滑肌﹝smooth_muscle﹞的收縮可將所儲的血排入血循環,脾隨即縮小。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型、色、體、徵(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