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 Apr 14 Wed 2010 11:04
吸收
- Apr 11 Sun 2010 10:57
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內有兩種腺體:十二指腸和腸腺。十二指腸又稱勃氏腺(Brunner’s gland),分佈在十二指腸的粘膜下層中,分泌鹼性液體,內含粘蛋白,因而粘稠度很高。這種分泌物的主要機能是保持十二指腸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蝕。腸腺又稱李氏腺(Lieberkühn crypt),分佈於全部小腸的粘膜層內,其分泌液構成了小腸液的主要部分。
- Apr 10 Sat 2010 10:55
膽汁的分泌與排出
膽汁的分泌與排出
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生成後肝管流出,經膽總管而至十二指腸,或由肝管轉入膽囊而存貯於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膽汁和胰液、腸液一起,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化學性消化。
- Apr 09 Fri 2010 10:53
胰液的分泌
胰液的分泌
胰液是兼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的腺體。胰腺的內分泌功能主要與糖代謝的調節有關,將在內分泌章中討論。胰腺的外分泌為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細胞和小的導管管壁細胞所分泌的,具有很強的消化能力。
- Apr 08 Thu 2010 10:45
小腸內消化
小腸內消化
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即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內消化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裏,食糜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也都在這一部位被吸收入機體。因此,食物通過小腸,消化過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 Apr 07 Wed 2010 10:43
胃的運動
胃的運動
胃既有貯存食物的功能,又具有泵的功能。胃低和胃體的前部(也稱頭區)運動較弱,其主要功能是貯存食物;胃體的遠端和胃竇(也稱尾區)則有較明顯的運動,其要主功能是磨粹食物、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以及逐步地將食糜排至十二指腸。
- Apr 06 Tue 2010 10:42
胃內消化
- Apr 05 Mon 2010 10:40
口腔內消化
口腔內消化
消化過程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一般是15-20秒鐘。食物在口腔內咀嚼,被唾液濕潤而便於吞咽。由於唾液的作用,食物中的某些成分還在口腔內發生化學變化。
- Apr 03 Sat 2010 16:57
肺循環
肺循環
肺循環的功能是使血液在流經肺泡進和肺泡之間進行氣體交換。呼吸性小支氣管以上的呼吸道組織的營養物質收體循環的支氣管的末梢之間有吻合支溝通。因此,有一部分支氣管靜脈血液可經過這些吻合支進入靜脈和左心房,使主動脈血液中摻入1%-2%的靜脈血。
- Apr 02 Fri 2010 16:55
器官迴圈_冠脈迴圈
器官迴圈
體內每一器官的血流量取決於主動脈壓和中心靜脈壓之間的壓力差,又取決於該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縮狀態。由於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各不相同,器官內部的血管分佈又各有特徵,因此其血流量的調節除服從前已述的一般規律外,還有其本身的特點。本節敘過心、肺、腦幾個主要器官的血液迴圈特徵。關於腎的血液迴圈特徵,將在第八章敍述。
- Apr 01 Thu 2010 16:54
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
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
動脈血壓的神經調節主要是在短時間內血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起調節作用的。而當血壓在較長時間內(數小時,數天,數月或更長)發生變化時,神經反射的效應常不足以將血壓調節到正常水準。在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腎。具體地說,腎通過對體內細胞外液量的調節而對動脈血壓起調節作用。有人將這種機制稱為腎-體液控制系統。此系統的活動過程如下:當體內細胞外液量增多時,血量增多,血量和循環系統容量之間的相對關係發生改變,使動脈血壓升高;而當動脈血壓升高時,能直接導致腎排水和排鈉增加,將過多的體液排出體外,從而使血壓恢復到正常水準。體內細胞外液量減少時,發生相反的過程,即腎排水和排鈉減少,使體液量和動脈血壓恢復。
- Mar 31 Wed 2010 16:53
局部血流調節
局部血流調節
體內各器官的血流量一般取決於器官組織的代謝活動,代謝活動愈強,耗氧愈多,血流量也就愈多。器官血流量主要通過對灌注該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徑的調節而得到控制。除了前述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機制外,還有局部組織內的調節機制。在不同器官的血管,神經、體液和局部機制三者所起作用的相互關係是不同的,在多數情況下,幾種機制起協同作用,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起相互對抗的作用。另外,不同器官的血流量變化範圍也有較大的差別,功能活動變化較大的器官,如骨骼肌、胃腸、肝、皮膚等,血流量的變化範圍較大;腦、腎等器官的血流量則比較穩定,在一定的血壓變化範圍內,器官血流量可保持穩定。
- Mar 30 Tue 2010 16:52
體液調節
體液調節
心血管活動的體液調節是指血液和組織液中一些化學物質對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動發生影響,從而起調節作用。這些體液因素中,有些是通過血液攜帶的,可廣泛作用於心血管系統;有些則在組織中形成,主要作用於局部的血管,對局部組織的血流起調節作用。
- Mar 29 Mon 2010 16:49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_神經調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人體在不同的生理狀況下,各器官組織的代謝水準不同,對血流量的需要也不同。機體的神經和體液機制可對心臟和各部分血管的活動進行調節,從而適應各器官組織在不同情況下對血流量的需要,協調地進行各器官之間的血流分配。
- Mar 28 Sun 2010 16:48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統是組織液向血液回流的一個重要的輔助系統。毛細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於組織間隙,彼此吻合成網,並逐漸匯合成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經淋巴管收集,最後由右淋巴導管和胸導管導入靜脈。
- Mar 27 Sat 2010 16:47
組織液的生成
組織液的生成
正常成人的體重的60%左右是水,其中約5/8存在於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餘3/8存在於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中,約有1/5在血管內,即血漿的水分;其餘4/5在血管外,即組織液和各種腔室內液體(腦脊液、眼球內液等)的水分。組織液存在於組織、細胞的間隙內,絕大部分呈膠凍狀,不能自由流動,因此不會因重力作用而流至身體的低垂部分;將注射針頭插入組織間隙內,也不能抽出組織液。組織液凝膠的基質是膠原纖維和透明質酸細絲。組織液中有極小一部分呈液態,可自由流動。組織液中各種離子成分與血漿相同。組織液中也存在各種血漿蛋白質,但其濃度明顯低於血漿。
- Mar 26 Fri 2010 16:45
微循環
- Mar 25 Thu 2010 16:44
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靜脈在功能上不僅僅是作為血液回流入心臟的通道,由於整個靜脈系統的容量很大,而且靜脈容易被擴張,又能夠收縮,因此靜脈起著血液貯存庫的作用。靜脈的收縮或舒張可有效地調節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使迴圈機能能夠適應機體在各種生理狀態時的需要。
- Mar 23 Tue 2010 16:42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
血液在心血管系統中流動的一系列物理學問題屬於血流動力學的範疇。血流動力學和一般的流體力學一樣,其基本的研究物件是流量、阻力和壓力之間的關係。由於血管是有彈性和可擴張的而不是硬質的管道系統,血液是含有血細胞和膠體物質等多種成分的液體,而不是理想液體,因此血流動力學除與一般流體力學有共同點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點。
- Mar 22 Mon 2010 16:41
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不論體循環或肺循環,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經由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相互串聯構成的血管系統,再返回心房。在體循環,供應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間又呈並聯關係(圖4-17)。從生理功能上可將血管分為以下幾類:
- Mar 21 Sun 2010 16:39
體表心電圖
體表心電圖
在正常人體,由竇房結髮出的一次興奮,按一定的途徑和進程,依次傳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個心臟的興奮;因此,每一個心動週期中,心臟各部分興奮過程中出現的電變化傳播方向、途徑、次序和時間等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生物電變化通過心臟周圍的導電組織和體液,反映到身體表面,使身體各部位在每一心動週期中也都發生有規律的電變化。將測量電極放置在人體表面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就是臨床上記錄的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心電圖反映心臟興奮的產生、傳導和恢復過程中的生物電變化,而與心臟的機械收縮活動無直接關係。
- Mar 20 Sat 2010 16:38
自主神經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收縮功能的影響
自主神經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收縮功能的影響
支配心臟的自主神經及其遞質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收縮功能均產生明顯影響,它們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電生理特性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調節離子通道的開放而呈現的,而對心肌收縮功能的調節機制則比較複雜;收縮功能的改變,除了是它們引起生物電改變的繼發效應之外,還可能通過其他機制對收縮功能產生直接影響。
- Mar 19 Fri 2010 16:37
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心肌組織具有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四種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縮性是指心肌能夠在肌膜動作電位的觸發下產生收縮反應的特性,它是以收縮蛋白質之間的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反應為基礎的,是心肌的一種機械特性。興奮性、自律性和傳導性,則是以肌膜的生物電活動為基礎的,故又稱為電生理特性。心肌組織的這些生理特性共同決定著心臟的活動。
- Mar 18 Thu 2010 16:34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與骨骼肌相比,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在波形上和形成機制上要複雜得多;不但如此,上述不同類型的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圖4-5),不僅幅度和持續時間各不相同,而且波形和形成的離子基礎也有一定的差別;各類心肌細胞電活動的不一致性,是心臟興奮的產生以及興奮向整個心臟傳播過程中表現出特殊規律的原因。
- Mar 17 Wed 2010 16:33
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徵
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徵
心房和心室不停歇地進行有順序的、協調的收縮和舒張交替的活動,是心臟呈現泵血功能、推動血液迴圈的必要條件,而細胞膜的興奮過程則是觸發收縮反應的始動因素。本節需要闡述的問題是:引起心臟收縮活動的興奮來自何處?為什麼心臟四個腔室能夠作協調的收縮活動?為什麼心臟的收縮活動始終是收縮和舒張交替而不出現強直收縮?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瞭解心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心肌興奮和興奮傳導的特徵。興奮和傳導是以細胞膜的生物電活動為基礎的。因此,首先敍述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然後,根據生物電現象分析敍述心肌興奮和興奮傳播的規律和生理意義。
- Mar 16 Tue 2010 16:32
心音心音圖
心音心音圖
心動週期中,心肌收縮、瓣膜啟閉、血液加速度和減速度對心血管壁的加壓和減壓作用以及形成的渦流等因素引起的機械振動,可通過周圍組織傳遞到胸壁;如將聽診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以聽到聲音,稱為心音。若用換能器將這些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記錄下來,便得到了心音圖。
- Mar 15 Mon 2010 16:31
心臟泵功能的調節
心臟泵功能的調節
機體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 發生和發展了一套逐步完善的迴圈調節機構,使迴圈功能適應於不同生理情況下新陳代謝的需要。這種調節是在複雜的神經和體液機制參與下,通過對心臟和血管活動的綜合調節而呈現的(整體調節機制將後述)。本節主要從心臟本身來闡述控制心輸出量的因素的作用機制。
- Mar 14 Sun 2010 16:30
心臟泵功能的評定
心臟泵功能的評定
心臟泵功能是正常或是不正常,是增強或減弱,這是醫療實踐以及實驗研究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因此,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指標來測量和評定心臟功能,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 Mar 13 Sat 2010 16:27
血液迴圈_心臟的泵血功能
血液迴圈
心臟和血管組成機體的循環系統,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動,周而復始,稱為血液迴圈。血液迴圈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運輸代謝原料和代謝產物,使機體新陳代謝能不斷進行;體內各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他體液因素,通過血液的運輸,作用於相應的靶細胞,呈現機體的體液調節;機體內環境理化特性相對穩定的維持和血液防衛功能的呈現,也都有賴於血液的不斷迴圈流動。
- Mar 12 Fri 2010 15:54
輸血的原則
輸血的原則
輸血已經成為治療某些疾病、搶救傷患生命和保證一些手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於輸血發生差錯,造成病人嚴懲損害,甚至死亡的事故並不鮮見。美國的統計資料報導,在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間。美國共發生輸血死亡事故159例,其中由於ABO系統的錯誤為137例,占86%。為了保證輸血的安全性和提高輸血的效果,必須注意遵守輸血的原則。
- Mar 11 Thu 2010 15:53
白細胞與血小板血型
白細胞與血小板血型
白細胞與血小板上與有A、B 、H、MN、 P等紅細胞抗原,此外還有它們所特有的抗原,這些抗原具有臨床意義,特別是組織相容性抗原對選擇器官組織的移植和血液成分的輸注的合適供應者(donor)有重要意義。白細胞與血小板的抗原可使受者(recipient)產生免疫反應,這時,輸血可引起發熱反應,移植的器官組織受破壞的速度加快,在體內的生存期縮短。
- Mar 10 Wed 2010 15:51
紅細胞血型
- Mar 09 Tue 2010 15:50
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若將血型不相容的兩個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紅細胞即聚集成簇,這種相容稱為凝集(agglutination)。紅細胞的凝集有時還伴有溶血。當血型(bolld group)不相容的血液輸入迴圈血液中時,在血管內可發生同樣的情況,此凝集成簇的紅細胞可以堵塞毛細血管,溶血將損害腎小管,同時常伴發過敏反應,其結果可危及生命。
- Mar 07 Sun 2010 15:47
血凝、抗凝與纖維蛋白溶解
血凝、抗凝與纖維蛋白溶解
血液離開血管數分鐘後,血液就由流動的溶膠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膠凍狀凝塊,這一過程稱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在凝血過程中,血漿中的纖維蛋白源轉變為不溶的血纖維。血纖維交織成網,將很多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凝塊。血液凝固後1-2小時,血凝塊又發生回縮,並釋出淡黃色的液體,稱為血清。血清與血漿的區別,在於前者缺乏纖維蛋白原和少量參與血凝的其他血漿蛋白質,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時由血小板釋放出來的物質。
- Mar 06 Sat 2010 15:45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小血管損傷後血液將從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數分鐘後出血將自行停止,稱為生理止血。用一個小撞針或注射針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後測定出血延續的時間,這一段時間稱為出血時間(bleeding time)。出血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狀態。正常出血時間為1-3分鐘。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即相應延長,這說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漿中一些蛋白質因數所完成的血液凝固過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時常可出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