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動脈高壓與肺源性心臟病
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症,病因複雜,可由多種心、肺或肺血管疾病引起。PH時因肺循環阻力增加,右心負荷增大,最終導致右心衰竭,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病程中PH常呈進行性發展。
肺動脈高壓與肺源性心臟病
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症,病因複雜,可由多種心、肺或肺血管疾病引起。PH時因肺循環阻力增加,右心負荷增大,最終導致右心衰竭,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病程中PH常呈進行性發展。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簡稱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症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並引起反覆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支氣管哮喘如診治不及時,隨病程的延長可產生氣道不可逆性縮窄和氣道重塑。而當哮喘得到控制後,多數患者很少出現哮喘發作,嚴重哮喘發作則更少見。來自全球哮喘負擔的資料表明,儘管從患者和社會的角度來看,控制哮喘的花費似乎很高,但不正確的治療可導致哮喘反覆發作,治療費用將會更高。因此,合理的防治至關重要。為此,世界各國的哮喘防治專家共同起草,並不斷更新了全球哮喘防治倡議( G10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GINA目前已成為防治哮喘的重要指南。
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多見於兒童和青年。大多繼發於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後,反覆發生支氣管炎症、致使支氣管壁結構破壞,引起支氣管異常和持久性擴張。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咳嗽、咳大量膿痰和(或)反覆咯血。近年來隨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恰當治療,其發病率有減少趨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COPD)是一組氣流受限為特徵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但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損害。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連續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狀的其他疾病(如肺結核、肺塵埃沉著症、肺膿腫、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道反流綜合徵等疾患)。
肺膿腫
肺膿腫(lung abscess)是肺組織壞死形成的膿腔。臨床特徵為高熱、咳嗽和咳大量膿臭痰。胸部X光顯示一個或多發的含氣液平的空洞,如多個直徑小於2cm的空洞則稱為壞死性肺炎。本病男多於女。自抗菌藥物廣泛使用以來,發病率已明顯降低。
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肺炎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引起肺炎和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1997年以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N1)跨越物種屏障,引起許多人致病和死亡。近年又獲得H9N2、H7N2、H7N3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WHO警告此疾病可能是人類潛在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狀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傳染性、可累及多個器官系統的特殊肺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其主要臨床特徵為急性起病、發熱、乾咳、呼吸困難,白細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潤和抗菌藥物治療無效。人群普遍易感,呈家庭和醫院聚集性發病,多見於青壯年,兒童感染率較低。
肺孢子菌肺炎
肺孢子菌(pneumocystis),既往稱其為卡氏肺囊蟲(pneumocystis carinii, PC),目前已歸屬於真菌。PC引起的肺部感染稱為卡氏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nia, PCP),即肺孢子菌肺炎。PCP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最常見、最嚴重的機會感染性疾病。
肺麯黴病
肺麯黴病(pulmonary asPergil10sis)主要由煙麯黴引起。該真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慢性病患者免疫力極度低下時才能致病。麯黴屬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空氣中到處有其孢子,在秋冬及陰雨季節,儲藏的穀草發熱黴變時更多。吸人麯黴孢子不一定致病,如大量吸人可能引起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或肺炎。麯黴的內毒素使組織壞死,病灶可為浸潤性、實變、空洞、支氣管周圍炎或粟粒狀彌漫性病變。
肺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病(pulmonary candidiasis)是由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肺炎。念珠菌有黏附黏膜組織的特性,其中白念珠菌對組織的黏附力尤強,故其致病力較其他念珠菌更為嚴重。念珠菌被吞噬後,在巨噬細胞內仍可長出芽管,穿破細胞膜並損傷巨噬細胞。念珠菌尚可產生致病性強的水溶性毒素,臨床上引起休克。近年非白念珠菌(如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感染有升高的趨勢。肺念珠菌病有兩種類型,亦是病程發展中的兩個階段。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可發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兒童和成人。本病大多發生於冬春季節,暴發或散發流行。密切接觸的人群或有心肺疾病者容易罹患。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約8%為病毒性肺炎。嬰幼兒、老人、原有慢性心肺疾病者或妊娠婦女,病情較重,甚至導致死亡。
肺炎衣原體肺炎
肺炎衣原體肺炎(chlamydia pneumonia)是由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常累及上下呼吸道,可引起咽炎、喉炎、扁桃體炎,鼻竇炎、支氣管炎和肺炎。常在聚居場所的人群中流行,如軍隊、學校、家庭,通常感染所有的家庭成員,但3歲以下的兒童患病較少。
肺炎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改變,常同時有咽炎、支氣管炎和肺炎。支原體肺炎約占非細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種原因引起的肺炎的10 %。秋冬季節發病較多,但季節性差異並不顯著。
葡萄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staphy10coccal pneumonia)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化膿性炎症。常發生於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愛滋病、肝病、營養不良、酒精中毒、靜脈吸毒或原有支氣管肺疾病者。兒童患流感或麻疹時也易罹患。多急驟起病,高熱、寒戰、胸痛,痰膿性,可早期出現迴圈衰竭。X光表現為壞死性肺炎,如肺膿腫、肺氣囊腫和膿胸。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病死率甚高。
肺炎鏈球菌肺炎
肺炎鏈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或稱肺炎球菌(pneumococcal pneumoniae)所引起的肺炎,約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半數。通常急驟起病,以高熱、寒戰、咳嗽、血痰及胸痛為特徵。X光胸片呈肺段或肺葉急性炎性實變,近年來因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致使本病的起病方式、症狀及X光改變均不典型。
肺炎概述
肺炎(pneumonia)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所致。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抗菌藥物應用以前,細菌性肺炎對兒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脅極大,抗菌藥物的出現及發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儘管應用強力的抗菌藥物和有效的疫苗,肺炎總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高熱、頭痛、乏力、眼結膜炎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狀明顯,而呼吸道卡他症狀輕微。主要通過接觸及空氣飛沫傳播。發病有季節性,北方常在冬季,而南方多在冬夏兩季,由於變異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在全世界包括中國已引起多次暴發流行,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安全。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氣管-支氣管黏膜炎症。多為散發,無流行傾向,年老體弱者易感。臨床症狀主要為咳嗽和咳痰。常發生於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時。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癒所致。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簡稱上感,為外鼻孔至環狀軟骨下緣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稱。主要病原體是病毒,少數是細菌。發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癒,預後良好。但由於發病率高,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有時還可伴有嚴重併發症,並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應積極防治。
【呼吸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疾病的關係】
呼吸系統與體外環境溝通,成人在靜息狀態下,每天約有l0000L的氣體進出於呼吸道。肺具有廣泛的呼吸面積,成人的總呼吸面積約有100m2(3億-7.5億肺泡),在呼吸過程中,外界環境中的有機或無機粉塵,包括各種微生物、蛋白變應原、有害氣體等,皆可進人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種疾病,因而呼吸系統的防禦功能至關重要。
胰腺癌
胰腺癌(carcinoma of pancreas)在消化系統癌中較為少見,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占人體癌的1%。日本統計,在70年代以後有明顯上升趨勢,這可能與飲食中蛋白質、脂肪成分逐年增高有關。患者年齡多在40~70歲之間,男多於女。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由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簡稱肝癌。其發生率在各國和地區差異很大,在亞非國家較常見,我國發病率較高,屬於常見腫瘤之一。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男多於女。近年來,我國對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些直徑在1cm以下的早期肝癌(小肝癌)已被發現並取得滿意的療效。對診斷肝癌有輔助價值的甲胎蛋白(AFP)測定已廣泛應用,肝癌時其陽性率占70%以上。
膽石症
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發生於各級膽管內的結石稱膽管結石,發生於膽囊內的結石稱膽囊結石,統稱膽石症(cholelithiasis)。
藥物性肝損傷
進入體內的藥物,無論是口服或注射均要經過肝代謝或解毒。某些藥物可引起肝損傷。此種損傷系代謝過程中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直接對肝的毒性作用所致。損傷程度與藥物毒性和劑量有關。藥物引起的肝損傷依病變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肝硬化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復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迴圈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形成肝硬化。本病早期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為慢性酒精中毒的主要表現之一。長期大量酗酒者據統計有10%~20%發生此類損傷。嚴重時出現臨床表現,如嘔吐、嘔血或黑便,其中部分可發生黃疸、肝功能衰竭。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的傳染病。現已知肝炎有A型、乙型、C型、D型及戊型5種,由各該型病毒引起。1974年以來提出的非甲非B型肝炎(NANB型),經近年研究證明,其中大部分為C型肝炎並檢出了丙肝病毒(HCV)及其抗體,另一小部分則為E型肝炎。肝炎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和流行,且發病率有不斷升高趨勢。其發病無性別差異,各種年齡均可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