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泌別失司

指小腸分清泌濁失司,出現以小便不通為特徵的病理變化。吳鞠通說:"溫熱之小便不通,無膀胱不開證"(《溫病條辨.上焦篇》第29條)。

 

究其原因和機理有二:

首先責之於小腸熱結。因熱結小腸,耗損津液,一至源竭而流斷,則小便即無,兼現煩躁不安,舌乾紅少津等。此即吳鞠通所稱之"熱結液乾"。

 

其次,系濕滯小腸,致小腸氣機受阻,泌別失司,亦見小便赤澀短少。由於熱結液乾者,多死于陰竭陽脫,因於小腸濕阻者,常死於穢濁塞竅。

 

二、腎精耗損

指邪熱深入下焦,耗傷腎精,形體臟腑失于滋養的病理變化。證見:神憊萎頓,消瘦無力,口燥咽乾,耳聾,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舌絳不鮮,乾枯而萎,脈搏細數或脈虛無力等。腎精虧損,形體失養,故見神憊萎頓,消瘦衰弱,脈細數無力或沉遲無力等。腎精不足,不能上奉清竅,故見耳聾,口燥咽乾,舌絳不鮮,乾枯而萎等。腎精枯涸,陰虛內熱,故見低熱持續,入夜較甚,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等。腎精虛損,見於溫病之後期,系中焦病變發展而來,正如吳鞠通所說:"溫邪久羈中焦,陽明陽土未有不克少陰癸水者,或已下而陰傷,或未下而陽竭"(《溫病條辨‧下焦篇》第1條)。陰竭陽脫,生命遂告停止。如腎精虛損而壯火猶熾者,即屬虛實兩兼的病理變化。因熱邪深入下焦,耗渴真陰,證見神氣衰憊,肌膚枯燥,咽乾尿短,舌紅,脈細數等,同時邪熱仍熾,證見身熱不退,心煩不得臥,苔黃等症。此即吳鞠通所說:"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複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的病變(《溫病條辨‧下焦篇》第11條)。


 

三、虛風內動

是因腎精虛極,肝木失養,風從內生的病理變化。證現神憊,耳聾五心煩熱,舌絳不鮮,手足蠕動,甚或痰瘋等。因虛風內動是在腎精虛損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成,故必有腎精虛損的基本臨床表現;同時肝為風木之臟,依腎水為滋養,今腎精受劫,肝失涵養,筋失濡潤,故風從內生。此外,腎水枯竭,不能上濟於心,還可引起心悸和餾溏大動。正如吳鞠通所說:"腎水本虛,不能濟肝而後痙,既痙而水難粹補,心之本體欲失,故憾惚然而大動也"(《溫病條辨‧下焦篇》第14條)。

A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