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軟組織損傷檢查與診斷
一、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是指人體的肌肉、筋膜、肌腱、韌帶、腱鞘、滑囊、血管、神經等組織。這些組織受到外來暴力的突然打擊、牽拉、扭轉、重力壓迫等。造成的損傷即為軟組織損傷。
二、檢查與診斷
1、頸部軟組織損傷檢查與診斷:本症多與睡眠時臥枕不適、頸部感受風寒有關。患處肌肉僵硬、疼痛,按之加重,甚者向頭部、背部、肩部放射。注意與其他頸疾患、腫瘤、結核等加以鑒別。
2、頸椎病檢查與診斷:是指頸椎及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脊髓、血管而引起的臨床綜合症候群。中年以上多發,無明顯外傷史,有單側或雙側上肢酸痛,伴有麻木感、棘突壓痛及頭痛、頸項不適等症狀。
A、臂叢牽拉試驗:受術者坐位,頸部前屈,術者一手扶頭,一手握腕部,兩手配合使之向相反方向牽拉,有疼痛、放射麻木感即為陽性。
B、椎間孔壓縮試驗:受術者坐位,頭部稍偏斜。術者將左手掌放於頭頂部,右手握拳叩打(擊)左手背,使椎間隙受壓變小,有病變的椎間隙神經根受刺激,出現患肢放射性麻木疼痛者為陽性。
C、壓痛檢查法:在頸椎(相當頸椎4~5、5~6或6~7平面)棘突旁開一寸處,拇指用力按壓,顯示疼痛並向上肢放射,可協助診斷和定位。
D、腱反射:通過對比兩上肢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的腱反射是否亢進、減弱或消失,可協助確定受累神經所在乎面。一般而言,肱二頭肌受第六頸神經支配,肱三頭肌受第七頸神經支配。
E、X光片檢查:正位元片顯示滑膜關節和椎間隙變窄;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前突(曲度)消失,排列異常,椎體的前緣和後緣有唇樣增生。
F、注意:與頸椎結核、脊髓空洞及頸部腫瘤等疾病相鑒別。
3、肩關節周圍炎檢查與診斷:外觀無明顯腫脹及其他表現。早期肩部周圍感覺疼痛,夜間尤甚,疼痛不息,不能入寐;晚期可出現主動或被動的肩關節外展、外旋、上舉受限等,穿衣褲困難,不能梳理頭髮。因疼痛與功能受限形成惡性循環,故引起肌肉廢用性萎縮。本病多與外傷、寒涼刺激、肩活動少有關,引起肩周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因炎性滲出,組織間粘連發生「凍結」,故又稱「凍結肩」。
4、肱骨外上髁炎檢查與診斷:一般無明顯外傷,但有經常用肘髎、腕部的勞損過程。起病後可見局部微腫脹,勞累時疼痛重,肱骨外上髁、橈骨頭、肱橈關節隙壓痛;擰毛巾、掃地、屈肘髎、拿物品時,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上肢垂直位提拿重物,並引起疼痛。
A、Mill氏試驗
前臂稍彎屈,手半握拳,腕關節儘量被動掌屈,而後前臂突然旋前,並將肘伸直。此過程中,肘外側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B、伸腕抗阻試驗可見肘外側疼痛。
5、腕關節勞損檢查與診斷:因某些原因引起長期慢性勞損,使腕關節經常疼痛,見腫脹,功能活動受限,局部壓痛等症。X光片發現骨與關節無異常改變。
6、腰骶關節急性扭傷檢查與診斷:多見於青壯年。扭傷後腰部疼痛劇烈,患者能明顯指出扭傷部位、範圍。受傷時可感到腰部作響,或有韌帶撕裂樣感覺,以後疼痛減弱,但為持續性。觸之肌肉痙攣,腰部僵硬。見單手或雙手撐腰部,步覆遲緩,落步較穩,痛苦面容。
A、腰部扭轉試驗強屈髖、膝關節,使腰骶關節處於屈曲位,然後做左、右方向旋轉活動。腰骶部有疼痛即屬陽性。
B、直腿抬高試驗:受術者伸直膝關節,自行抬高患肢,視其受限的範圍及有無放射性疼痛。如髂或骶髂關節受累有時抬高範圍受限,但串痛較少見。急性腰扭傷時,直腿抬高試驗常呈陰性。
C、骨盆分離試驗患肢髖、膝屈曲,將外踝放於對側髕骨平面上,術者一手固定健側骨盆,一手下壓患肢膝部並展髖,膝向外轉並能靠近床者為,正常。骶髂部疼痛者為骶髖關節傷病。髖關節疼痛不能靠近床者,為髖關節的傷病。
7、腰椎間盤突出症檢查與診斷:本症多系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急性或慢性勞損等外因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外突入椎管內,刺激和壓迫神經、血管等周圍組織而出現症狀。大部分由外傷引起,也有一部分受術者因感受風寒所致。初發時腰痛,有的為頓痛,有的銳利。有的在腰痛未完全消失之前,就發現骨盆傾斜,雙髖不平,腰歪向一側,行走困難,並顯示進行性單側下肢放射性坐骨神精痛。咳嗽、噴嚏或大便時疼痛加重。病期久,神經受壓時間過長,常有走竄麻木感。
A、腰脊柱的姿勢多數受術者有功能性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
B、腰脊柱的運動多數受術者腰脊柱活動受限,後伸受限較明顯,前屈、側彎受限較輕。
C、壓痛點檢查時,受術者站立,腰脊柱微後伸。檢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分別按壓腰棘突和棘突間部,健側腰椎板及關節突,患側腰椎板及關節突,找出壓痛點和所在平面(如腰4至5,腰5骶1等)。
D、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膝關節伸直,自行抬高患肢。由於腰椎間盤髓核突出壓迫神精根,所以抬高患肢時,便會牽動神精根,使腰痛及坐骨神精痛症加重。
E、拉氏(Laseques)征陽性(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先行直腿抬高,當受術者感到疼痛時稍放低,使疼痛緩解,此時再用力使足背屈,由於神經根受牽拉而疼痛更甚。
F、屈頸試驗陽性抬高患肢到一定限度以拉緊坐骨神經,受術者抬頭屈頸,下肢出現放射性疼痛。
G、拇趾背伸力量減弱,示腰4~5椎間盤病變。
H、X光片顯示正位元片可見脊柱側彎,病變的間隙左右寬窄不等;側位片可見生理前凸變小或消失,有時顯示前窄後寬;斜位片病變間隙左右寬窄不等。目前,先進的檢查方法為CT、核磁共振,可明確有無椎間盤突出及定位診斷。
8、梨狀肌綜合症檢查與診斷:因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梨狀肌緊張痙攣,充血水腫和粘連,產生的坐骨神經壓迫症,稱梨狀肌綜合症。本病多有外傷史或感受風寒史。為慢性間歇病程。有一部疼痛,酸脹並向下肢放射。檢查走路破行。病程較長時,因神經受累,可見臀肌萎縮,梨狀肌緊張、增厚,觸到條索狀隆起,坐骨神經路徑有明顯壓痛。
A、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B、梨狀肌緊張試驗:受術者俯臥位,術者先用一手握住患側踝部,使膝關節屈曲90°;另一手按壓在骶髂部,以固定骨盆;後將患側下肢小腿用力向外側推壓,使髖關節內旋,以加劇梨狀肌之緊張。如臀部出現疼痛並向下肢放射者為陽性。
9、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檢查與診斷:膝關節是人體關節中關節面最大,負重量較大的關節,故容易受損,以內側副韌帶損傷為多見。本症為膝關節輕度屈曲、股骨內旋、足部位置固定時,脛骨突然向外旋,使韌帶扭傷或斷裂。有的內側半月板或前十字韌帶一同損傷。扭傷或部分韌帶斷裂有疼痛,局限性腫脹;完全斷裂則關節失去穩定性,關節內積血、積液、腫脹明顯,窩肌緊張,關節活動受限,加強膝關節外展時,引起嚴重疼痛。膝關節側搬試驗:受術者膝伸直,術者一手放在膝關節外側,並向對側用力推,另一手握住踝關節向外側拉小腿,如果內側疼痛即為陽性,如同時鬆動則韌帶斷裂。相反方向,可查外側副韌帶。
10、踝關節扭傷檢查與診斷:多因踝關節突然內翻或外翻所致。可見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及皮下瘀血。檢查時先明確壓痛點,根據壓痛可分辨出是何種韌帶損傷或其他軟組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