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肛管直腸脫垂)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脫出肛外的一種疾病。
【臨床特徵】: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
【西醫】:肛管直腸脫垂。
【病因病機】:
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或婦女分娩過程中,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固攝失司,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
【診斷】
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久病體弱患者及經產婦。
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便後能自行回納,以後逐漸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脫出物逐漸增長,甚至咳嗽遠行時也可脫出。
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大便不盡,或下腹墜脹感,因直腸粘膜反復脫出,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滲液,甚至滲血。查體可見肛門鬆弛,收縮力減弱,肛門鏡檢可看到直腸內粘膜折疊。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
Ⅰ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色較紅,長約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還納。
Ⅱ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長約5~l0cm,呈圓椎狀,色淡紅,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托回。
Ⅲ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l0cm以上,色淡紅,呈圓柱形,觸之很厚,便後需用手托回。
【鑒別診斷】
內痔脫出痔核分顆脫出,無環狀粘膜皺襞,呈暗紅、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辨證論治】~~~~~~~~~~~~~~~~~~~
壹、內治法
(一)、脾虛氣陷:
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肛門墜脹;疲乏無力,食慾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分析】:
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肛門墜脹;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食慾不振;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升提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
直腸脫出難納,腫脹掀紅灼熱,滲液流滋,肛門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
直腸脫出肛外,久未還納,感染濕熱毒邪,濕熱蘊結則脫出物腫脹,掀紅灼熱,甚則滲流滋水;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滲濕湯加減。
貳、外治法
(一)、熏洗療法以苦參湯加石榴皮、枯礬、五倍子,煎水熏洗。
(二)、敷藥療法五倍子散或馬勃散調凡土林外敷肛門。
【預防與調攝】:
(一)、患脫肛後,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到嚴重程度。
(二)、避免負重遠行,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三)、經常進行提肛運動,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
~~~~~~~~~~~~~~~~~~~【結語】~~~~~~~~~~~~~~~~~~~
脫肛:多見於兒童和老年人。
【臨床特徵】:為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外且伴肛門鬆弛。
基本病機為氣虛下陷。分三度:Ⅰ度脫肛系直腸粘膜脫出,Ⅱ度脫肛為直腸全層脫出,Ⅲ度脫肛為直腸全層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
氣虛下陷證,治宜健脾益氣、升提固澀,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濕熱下注證,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萆蘚滲濕湯加減。
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注射療法、手術療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