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檢查﹝general_examination﹞: |
一般狀況﹝general_status﹞: |
體溫﹝Temperature﹞: |
體溫的高低、升高的特點及持續時間長短、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及病情估計有重要意義。 |
(一)體溫測量方法:通常有口腔(口表)、腋窩、(腋表)、直腸(肛表)三種測溫方法。 |
01、體溫測量:口溫﹝Body_Temperature_Measurement:Oral﹞:將消毒體溫計的水銀端置於被檢查的舌下,緊閉口唇,放置5分鐘,然後取出產讀數,正常值為36.2C~37.2C。此方法準確且方便。測量前避免喝熱水或冷水以免影響測溫準確性。 |
02、體溫測量:腋溫﹝Body_Temperature_Measurement:Axillary﹞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入腋窩頂部、囑受檢查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放置10分鐘左右;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C~37C。此法不易交叉感染,缺點是易受外界條件影響發生誤差。 |
03、體溫測量:肛溫﹝Body_Temperature_Measurement:Rectal﹞:被測者取側臥位,將肛門體溫計的圓鈍端塗以潤滑劑、徐徐插入肛門深達體溫計的一半,放置5分鐘、然後取出並讀數,正常值為36.5C~37.5C。此法較上述兩種方法準確、適用於重症昏迷及幼兒患者。 |
(二)正常體溫及其變異:正常體溫因特別,年齡、不同個體及晝夜變化可稍有差異。一般婦性高於男性,幼兒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又稍低於成人。晝夜中,清晨2~6點最低下午5~6點最高,相差不超過1C。運動、進餐後及婦女月經前或妊娠期﹝gestation_period﹞體溫均可略升高。 |
我國一般採用攝氏(Centigrade縮寫C)體溫計、國外多採用華氏體溫計,國外多採用華氏(Fahrenheit縮寫F)體溫計,兩者換算公式為: |
F°=C°×9/5+32 |
C°=(F°-32)×5/9 |
異常體溫可分為體溫升高或過低 |
體溫過低:指口腔溫度低於正常,常見於周圍迴圈衰竭、大出血後、高度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疾病,以及在低溫環境下暴露過久者。 |
體溫升高(發熱)指口腔溫度超過37.2C以上者。臨床上根據發熱程度分為: |
低熱37.3C~38C |
中等熱38.1C~39C |
高熱39.1C~40C |
過高熱40C以上。 |
(三)體溫的記錄方法:要定時測量體溫,發熱病人每日最好測溫四次,並記錄于體溫單上,用直線連接各次記錄點即成為體溫曲線。從體溫曲線的特點可判定熱型,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體溫曲線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 |
01、上升期:從熱度初升到達最高點的過程為上升期,根據上升的緩急又分為: |
(01)、驟升型:體溫急速上升,在數小時內達到高熱的極期,常伴有寒戰,見於瘧疾、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敗血症﹝Septicemia﹞及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等。 |
(02)、漸升型:發病開始為低熱,逐漸上升,在數日內才達到熱的極期。見於傷寒﹝typhoid﹞、肺結核﹝TB﹞、胸膜炎﹝Pleurisy﹞等。 |
02、極期:此指發熱最高的一個階段。根據極期發熱持續時間及其狀態可分為以下幾種熱型: |
(01)、稽留熱﹝continued_fever﹞:多為高熱,體溫達39C以上,持續數日或數周之久,一晝夜相差不超過1C。溫度一般上午較低,下午較高:見於傷寒﹝typhoid﹞、斑疹傷寒﹝typhoid﹞、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等。 |
圖4-1-1稽留熱﹝continued_fever﹞ |
(02)、弛張熱﹝remittent_fever﹞:亦為高熱,但體溫波動較大,一晝夜間體溫相差可達2C以上,最低溫度可降至38C以下,常見於各種敗血症﹝Septicemia﹞、瘧疾、結核病、淋巴瘤等。 |
(03)、間歇熱﹝intermittent_fever﹞:體溫波動于高熱與正常之間,高熱時體溫可達39C以上,持續若干小時後降至正常,其後有一間歇期,一般相當規律地經24小時、48小時或數日後,體溫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復發作,常見於瘧疾、回歸熱等。 |
(04)、波狀熱﹝undulant_fever﹞:體溫逐日上升,達到高熱程度後,持續若干時日,再逐漸降至正常,經過數日後又重發作,如此互相交替,常見於布氏桿菌病、淋巴瘤等。 |
(05)、不規則熱﹝irregular_fever﹞:體溫高低不規則,持續時間不定,常見於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風濕熱,結核、肺部感染及惡性腫瘤。 |
(06)、顛倒熱型﹝yellow_fever﹞:上午發熱,下午退熱,或白天體溫正常、晚上高熱者如絲蟲病﹝filariasis﹞。 |
(7)長期低熱:指口表體溫介於37.3C~38C之間,持續兩周以上此型有時呈週期性與季節性,除見於各種慢性感染、肝炎、風濕熱、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貧血﹝anemia﹞等外、可見於體溫中樞調節功能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功能性低熱。 |
03、下降期:為體溫自然的極期下降到正常的過程,根據退熱的漸驟又分: |
(01)、驟退型:體溫在數小時內迅速降至正常或低於正常水平常伴有大汗,可見于大葉性肺炎﹝lobar_pneumonia﹞、瘧疾、腎盂腎炎等。 |
(02)、漸退型:體溫於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可見於傷寒﹝typhoid﹞、斑疹傷寒﹝typhoid﹞、布氏桿菌病等。 |
(四)測量體溫時應注意事項: |
01、測溫前應將體溫計汞柱甩降35C以下。 |
02、腋窩測溫時,移去附近的冰袋、熱水袋等影響局部溫度的物品,需擦幹汗液,如有汗液可使腋溫度降低影響測溫結果準確性。 |
03、消瘦﹝emaciation﹞、病情危重及神智障礙患者不能夾緊體溫計時、需協助夾緊。 |
04、測溫前勿用冷熱水漱口或以冷熱毛巾擦拭腋部、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
05、如對所測體溫有疑問時,應注意患者的脈搏、呼吸的變化是否與體溫的上升一致。一般體溫每升高1C脈搏每分鐘增加10次左右,呼吸增加約4次,必要時進行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