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氣癭(甲狀腺腫) |
【疾病科屬】:外科 |
【疾病概述】: |
氣癭是一種以頸前漫腫,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因繞頸而生,狀如癭絡,病情增減與情志變化關係密切而稱為氣癭,俗名大脖子。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單純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包括地方性和散發性兩種。 |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
l、本病多流行於山區高原地帶,如雲南、貴州、山西、陝西、寧夏等地區,但平原地區也有發生。 |
2、好發於青年女性,發於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者尤多;但流行地區內常出現於學齡兒童。 |
3、初起頸前一側或兩側呈彌漫性腫大,腫勢日漸增加,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軟綿,並不疼痛。如腫脹過大,可呈下垂,感覺沉重,但不潰破,可隨喜怒而消長。 |
4、若腫脹向四周發展,可引起呼吸不利,發音嘶啞等症。 |
5、本病與肉癭同生於頸面之處,外形亦相似。然本病一般按之柔軟無核,肉癭則按之有柔韌腫核,邊界清楚,可資鑒別。 |
【辨證分析】: |
l、本病多由平索飲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或心情不暢,氣滯鬱結,肝脾氣逆,臟腑失和而生。此外,產後腎氣虧虛,外邪乘虛侵入也能引起本病。其特點是頸前漫腫,邊界不清,可隨喜怒而消長,病程纏綿,既難消退,也不破潰。 |
2、本病的發生與水土缺碘及情志不暢關係最密切。在流行地區發病者,水土因素為主;散發於各地者,以情志因素為主。然情志變化對病情的影響關係甚大,而腎氣虧損,正氣不足之體,尤易罹患本病。初起表現為氣結痰凝,久則表現為邪盛正虛。肝鬱氣滯,木失條達,脾失健運,濕聚為痰,痰氣互凝,結於頸面,則見腫脹;氣本無形,怒則氣聚而長,喜則氣散而消;痰為陰邪,氣雖結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證屬痰氣互凝、無痰血阻絡,故質軟而不痛。病邪久羈,肝鬱脾虛,久則耗傷氣血,可見氣血虛弱之症;痰氣互凝,聚於胸中則胸悶﹝chest_discomf |
【辨證論治】: |
氣結痰凝證: |
【證見】:癭腫初起,頸前彌漫性腫脹,邊緣不清,皮色如常。質軟不痛,喜消怒長,無明顯全身症狀。 |
【治法】:理氣解鬱,化痰消腫。 |
【方藥】: |
→主方:四海舒鬱丸(顧世澄《瘍醫大全》)加減; |
→→處方:柴胡6克,昆布9克,海藻9克,青木香3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香附9克,黃藥子12克,枳殼6克,海帶15克,海膘蛸12克,海蛤殼24克。水煎服,每日l劑。有肝病史者,去黃藥子。孕期或哺乳期患者,加菟絲子15克、首烏30克、補骨脂12克;孕婦還可於方中加入羊面l具。 |
→中成藥: |
ㄅ、消瘦﹝wasting﹞順氣散,每次3~6克,每日2次,溫開水調服。 |
ㄆ、四海舒鬱丸,每次4.5克,每日2次,淡鹽湯送服。 |
→單方驗方:藻藥散(陳夢雷等《醫部全錄》) |
→→處方:海藻30克(酒洗),黃藥子60克,共研為末。以舌時時舐藥末,以津嚥下,病消三分之二時止藥。用藥先須斷厚味,戒酒色。 |
邪盛正虛證: |
【證見】:腫勢加重,頸部明顯增粗,伴有神疲乏力﹝fatigue﹞,動則氣短﹝brachypnea﹞,胸悶﹝chest_discomfort﹞憋脹,呼吸不利,喉部壓迫感,聲音嘶啞等。 |
【治法】:益氣養血,理氣化痰。 |
【方藥】: |
→主方:活血散癭湯(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
→→處方: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9克,白芍9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川芎6克,半夏9克,熟地黃15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15克,茯苓﹝poria﹞9克,牡丹皮9克,海帶ls克,木香9克(後下), |
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3克,青皮6克。水煎服,每日l劑。 |
胸悶﹝chest_discomfort﹞呼吸不利者,加石菖蒲9克、厚樸6克、瓜蔞12克。喉部有壓迫感,聲嘶者。加射干6克、馬勃3克、藏青果9克。 |
→中成藥:參照氣結痰凝證:中成藥。 |
→單方驗方:千金內托散(方明《中醫雜誌》1984.3) |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20克,黃芪﹝radix_astragali﹞10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厚樸10克,川芎10克,桔梗﹝radix_platycodi﹞1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l劑。血清T3、T4偏低者,參芪倍量。頸部發緊,喉部有異物感者,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桔梗﹝radix_platycodi﹞、防風各增至15 |
【其他療法】: |
【外治法】: |
癭腫巨大而伴明顯壓迫症狀者,可作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但青春期單純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則不宜手術治療。 |
【針灸療法】: |
【針刺】:常用穴取氣癭、合谷、夾脊穴(頸3~5)。備用穴取天突、曲池、風池、中渚。刺法:氣癭穴在頸前近水突穴處,甲狀腺腫塊偏外方;視腫塊大小,位置可稍有差異。針體呈45°角,自腺體邊緣刺進腫塊中心,用雞爪刺法;合谷穴用強刺激;均不留針,隔日1次。如氣癭穴不宜多次針刺,可採用頸3~5夾脊穴。備用穴可輪換備用。 |
【灸法】:常用穴取天突、通天、雲門、臂臑、曲池、中封、膻中、風池、大椎、氣舍、臑會、天府、沖陽。【灸法】:膻中穴灸7壯,其他各穴各灸18壯。 |
ㄇ、【耳針】:常用內分泌、甲狀腺、頸等穴位。快速進針,撚轉數秒鐘,留針30~60分鐘,每日1次。 |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
ㄅ、涼拌白綠三絲:海帶200克,白蘿蔔200克,粉絲(水發)100克。將海帶、白蘿蔔切成細絲,用水將海帶絲、粉絲煮熟,與白蘿蔔絲一起加佐料拌勻食用。 |
ㄆ、二色菜:海蜇250克,胡蘿蔔1000克,切絲加調料拌勻,佐餐食用。 |
ㄇ、蛤蜊制香附湯:蛤蜊100克,制香附10克,韭菜少許。蛤蜊與制香附加水煮沸,至蛤蜊熟,將香附濾出,加韭菜少許及調料食用。 |
【預防調護】: |
ㄅ、在流行地區,除改善水來源(如打深井)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鹽(每公斤食鹽加碘化鈉或碘化鉀5~10毫克)作集體性預防,用至青春期過後。碘化食鹽除有預防作用外,對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ㄆ、應經常食用海帶、紫菜等海產植物菜,尤其是兒童及青春期、妊娠期婦女。 |
ㄇ、平時保持心情舒暢,勿鬱怒動氣。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