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hip﹞: |
髖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hip﹞約占骨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bone_and_joint﹞的20~30%,多發生于兒童。 |
一、病理: |
初起病灶以骨型為多見,滑膜型較少。骨型病灶多起於髖臼﹝acetabulum﹞或股骨頭﹝femoral_head﹞,逐漸擴大,穿入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滑膜型病灶,也可擴散破壞關節軟骨、股骨頭﹝femoral_head﹞、頸和髖臼﹝acetabulum﹞,成為全關節結核(圖3-218)。病灶常有乾酪樣物和寒性膿腫形成,並可向腹股溝區或大粗隆處穿破,引起竇道和合併感染。由於股骨頭﹝femoral_head﹞、髖臼﹝acetabulum﹞進行性破壞和屈曲、內收痙攣,可使關節發生病理性脫位。病變靜止後,有纖維組織增生,使關節形成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常呈內收和屈曲畸形。病變自癒的病程很長,且不可避免地發生廣泛破壞和畸形,必須積極地提供轉化矛盾的條件,排除不利因素,轉化病理過程,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和肢體功能。 |
髖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hip﹞,股骨頭﹝femoral_head﹞及髖臼﹝acetabulum﹞破壞 |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
﹝一﹞、疼痛:早期症狀為髖部和膝部疼痛(沿閉孔神經向膝部放散),兒童患者主訴常為膝部疼痛,要防止誤診為膝關節病變。檢查時病變的髖關節﹝hip_joint﹞有活動受限和疼痛,疼痛隨病變的發展而加重,活動時加重。 |
﹝二﹞、肌痙攣:由於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防止肢體活動的保護作用。兒童常有夜啼,長期痙攣和廢用的結果使肌肉萎縮,股四頭肌萎縮﹝muscular_atrophy﹞尤為明顯。 |
﹝三﹞、畸形:由於肌痙攣的結果,髖關節﹝hip_joint﹞有屈曲、內收攣縮畸形,托馬氏症(Thomas)陽性,並可引起髖關節﹝hip_joint﹞半脫位或全脫位,肢體相對地變短。在兒童如有骨骺破壞影響生長長度,肢體短縮更明顯。由於疼痛,骨質破壞,畸形和肢體變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
1.伸腿時明顯 |
2.屈健腿使腰貼平時明顯(托馬氏症陽性) |
髖關節﹝hip_joint﹞屈曲攣縮 |
1.任骨盆﹝pelvis﹞傾斜時不明顯 |
2.將其放正穩定時明顯 |
髖關節﹝hip_joint﹞骨內收攣縮 |
﹝四﹞、壓痛:髖關節﹝hip_joint﹞前部和外側有明顯壓痛。雖感膝關節疼痛,但膝關節檢查無異常。 |
﹝五﹞、竇道形成:晚期常有竇道形成,大多在大粗隆或股內側,關節有合併感染。 |
﹝六﹞、X光檢查﹝X-rays_examination﹞:局部早期有股骨頭﹝femoral_head﹞及髖臼﹝acetabulum﹞骨質疏鬆﹝osteoporosis﹞,以後因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可有不規則破壞,有死骨或空洞,甚至股骨頭﹝femoral_head﹞、頸完全破壞,但少有新骨形成,可有病理脫位。 |
診斷要點:要結合病史、全身和局部症狀、血沉、照片等情況進行分析。注意與化膿性關節炎﹝purulent_arthritis﹞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為多關節受累,晚期可有關節僵硬,但無骨質破壞病灶。 |
三、治療: |
﹝一﹞、對髖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hip﹞的治療,首先要著重全身治療,改善全身情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
﹝二﹞、在結核病灶活動期﹝Active_Stage﹞和手術前、後,應用抗結核藥物。 |
﹝三﹞、牽引:可調整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畸形,用持續皮膚牽引﹝skin_tractin﹞,早期調整部分或全部屈曲攣縮,用牽引法保持關節面分離,以防粘連。 |
﹝四﹞、手術治療: |
1.在全關節結核由於關節病變廣泛,非手術療法很難治癒,且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關節強硬和畸形,在全身情況改善後,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不僅可清除病灶,縮短病程,且可調整畸形,融合固定關節於功能位,有利於早期恢復健康和負重行走,術後用髖人字石膏固定約3個月。 |
髖關節結核﹝tuberculosis_of_hip﹞病灶清除與關節融合術 |
2.在滑膜型或早期全關節結核,尤其在兒童患者,如關節面大部完好,在切除滑膜病灶或骨病灶時,注意術中勿使關節脫臼,以免影響股骨頭﹝femoral_head﹞迴圈,不作融合術,術後繼續牽引及抗結核藥物治療﹝Drug_Treatment﹞,在不承重情況下早期活動,可保全關節部分或大部活動功能。 |
3.在單純型骨結核,應手術清除結核病灶,以免病灶穿入關節形成關節結核。 |
以上手術,術畢均在關節內放鏈黴素1克,如有竇道,同時放青黴素40萬單位。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