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帶連結
1、骶髂關節
相連骨:由骶髂骨的耳狀面連結而成。
形狀:屬平面關節。關節囊非常緊張,關節腔成隙裂狀,韌帶短而多,活動性能極小。
運動:作輕微的上下及前後運動,在前後運動時,伴隨關節的旋轉運動,在步行、跑跳時此關節可以展開,因此有緩衝作用。
2、恥骨連合
相連骨;髖骨兩側的恥骨連合面和纖維軟骨相連。
加以固定:恥骨上韌帶、弓狀韌帶
3、骨盆
構成:兩塊髖骨、一塊骶骨、一塊尾骨。
劃分:兩塊髖骨的弓狀線和恥骨梳圍成一個園圈。
以圓圈為界線
上方為大骨盆
下方為小骨盆
上口:弓狀線
下口:以坐骨結節、坐骨支、尾骨、恥骨圍繞園角。
如果大於60·骨盆前傾。小於60·骨盆後傾
所以:訓練中容易改變青少年骨盆的形狀
特點:
1、拱形結構,比較堅固,可以支援軀幹的重量,對力的傳遞有良好作用。
2、上接腰椎,下連肢骨,聯繫軀幹和下肢,能承受較大的重量並進行力的傳遞。
3、傳遞
站位時:經髖臼傳至肢骨。
坐位時:則傳向坐骨結節。
運動:
1、骨盆繞腰骶關節的運動軸運動
〈1〉、前傾、後傾;骨盆繞腰骶關節的冠狀軸做大於60·的運動為前傾。小於60·的運動為後傾。
〈2〉、側屈運動:骨盆繞腰骶關節的矢狀軸運動為側屈運動。
〈3〉、迴旋運動:骨盆繞腰骶關節垂直軸運動為迴旋運動,可區分為左旋和右旋。
2、骨盆繞髖關節的運動軸運動
〈1〉、前傾、後傾:雖然繞冠狀軸運動,但支點以改變,幅度不一樣。例直體前屈動作。展體動作和送髖動作
《2》、側屈運動:骨盆只能繞一側髖關節的矢狀軸做側屈運動,例上、下臺階。
《3》、迴旋運動:骨盆只能繞一側髖關節的垂直軸做旋轉運動。例單側送髖動作。
功能:
1、支持體重,緩衝震動。
2、保護功能:內臟器官的緩衝。
3、力的傳遞:有利於力的分散,減少震動。
4、骨盆的運動:沿三軸運動。
自由下肢關節
(一)、髖關節
1、相連骨:由髖骨的髖臼和股骨頭構成。
2、形態:典型的球窩關節。
3、輔助結構:
《1》、關節囊。厚、堅韌。
《2》、關節孟緣;由軟骨構成加固關節,使關節頭更加適應。
《3》韌帶;(髂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髖臼橫韌帶)
4、髖關節的運動:
《1》、屈伸運動;
《2》、收展運動;
《3》、旋轉運動:
(二)、膝關節
相連骨:由股骨和脛骨的內側髁相應的上下關節面和髕骨後面的關節面構成。
形態:膝關節的關節頭是橢圓形,股骨髕面和髕骨的後面呈滑車形。
輔助結構:
《1》半月板
定義:由兩塊半月形透明纖維軟骨組成,稱內外側半月板。(內側呈c字形。外側近似環形)
作用:它填在膝關節內,使關節更加適應,具有緩衝,減少震動,摩擦等功能。
《2》、韌帶
前交叉韌帶從脛骨髁間窩止股骨外側的內
(1)十字韌帶側
前交叉韌帶——從脛骨髁間窩止股骨外側的內
後交叉韌帶——後交叉韌帶(起脛骨髁間窩止股骨內側的外側)
脛骨付韌帶——在關節囊內側,沿股骨內上髁到脛骨側髁的內側面。
腓側付韌帶——股骨的外上髁到腓骨小頭。
膝關節的運動
《1》、屈伸運動:大膝和小膝向後運動為屈,向前運動為伸,
《2》、旋轉運動:大膝在膝關節的旋轉運動比較少見,踢毽子中可見小膝的旋轉運動。
踝關節《距上關節》
相連骨:腓骨、脛骨的下關節面與距上關節面構成。
形態:滑車形
輔助結構:內外側韌帶(跟腓前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
冠狀軸 |
繃腳背為屈(蹠屈) |
勾腳尖為伸(背屈) |
|
矢狀軸 |
內翻:腳底朝裏為內翻 |
外翻:腳底朝外為外翻 |
|
當腳繃直時 |
內收:距離後面較小,活動範圍小 |
外展:活動範圍大 |
距下關節
相連骨: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組成。
形態:球窩關節
運動:繞一個斜的矢狀軸進行旋內和旋外運動。
五、足弓
內側縱弓:跟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3塊蹠骨連結而成。
外側縱弓:跟骨、骰骨和外側2塊蹠骨連結而成。
橫弓:骰骨、3塊楔骨和根骨連結而成。
特點:拱形的結構,從功能上看它堅固有彈性、對人體起支援、緩衝、保護等作用。(張辰奕整理)
語言是一種力量, 可以扶起一個人,也可以推落一個人。 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 一句簡單話就可以給人一份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