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清代吳鞠通依據《內經》關于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將外感溫熱病的證候歸納爲上、中、下三焦病證,用以闡明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表現及其傳變規律,並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三焦所屬臟腑的病理變化的臨床表現,也標志著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病理階段。

三焦的不同病理階段

上焦病證: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的病變。其中手太陰肺的證候多為溫病的初起階段。

 

中焦病證:主要包括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和足太陰脾的病變。脾胃同屬中焦,陽明主燥,太陰主濕,邪入陽明而從燥化,則多呈現裏熱燥實證;邪入太陰從濕化,多為濕溫病證。

 

下焦病證: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的病變,多為肝腎陰虛之候,屬溫病的末期階段。

 

三焦辨證──上焦病證

上焦病證是指溫熱之邪侵襲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所表現的證候。

【分析說明】:由於肺主氣屬衛,故在上焦病證中,溫熱之邪初犯人體,既可能肺衛同時受邪,也可能只限於肺臟受邪,邪熱壅肺,表衛症不甚明顯。病情嚴重時,溫熱之邪可逆傳心包。  

 

溫病之邪犯肺後,其傳變有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即所謂「順傳」,另一種爲「逆傳」。因此上焦病證有溫邪犯肺與逆傳心包兩證。

順傳指病由上焦傳入中焦而出現中焦足陽明胃的證候。

逆傳即病由肺經而傳入手厥陰心包經,出現「逆傳心包」的證候。

 


 

上焦病證──溫邪犯肺證

溫有挾風挾濕的區別。溫挾風的爲風溫,溫挾濕的爲濕溫。風溫和濕溫都可襲犯於肺而引起肺衛的證候。

 

【證候】

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渴,重則但熱不惡寒而渴。

 

【機理分析】

一、肺合皮毛,主表統衛。

 

二、溫熱之邪犯表,衛氣失和,肺失宣降,故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舌邊尖紅,脈浮數或兩寸獨大等症。

 

三、溫邪上擾清空則頭痛;傷津則口渴;迫津外泄則汗出。

 

四、若邪熱入裏,壅滯於肺,肺失肅降,氣逆於上,則見咳嗽,氣喘;邪已入裏,故身熱不惡寒。

 

五、口渴,汗出,苔黃,脈數,均爲邪熱內盛之證。

 


 

上焦病證──逆傳心包證

逆傳心包證爲肺經溫熱之邪,逆傳心包,熱逼心宮的證候。

 

【證候】

身灼熱,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舌質紅絳。

 

【機理分析】

一、肺經之邪不解,逆傳心包,熱擾心神,則出現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

 

二、裏熱熾盛,蒸騰於外,故見高熱;陽氣內鬱,不達四肢,故肢厥;灼傷營陰則舌質紅絳。

 

三焦辨證──中焦病證

中焦病證是指溫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邪從燥化和邪從溫化所表現的證候。

【分析說明】:溫邪自上焦傳入中焦,脾胃二經受病,若邪從燥化,表現為陽明燥熱傷陰之證;若邪從濕化,則成為太陰濕熱證。

 

中焦病證──胃燥陰傷證

溫熱病邪轉入中焦,邪從燥化,出現陽明燥熱成實,消耗人體的陰液而出現胃燥陰傷的證候。

 

【證候】

身熱面赤,呼吸氣粗,腹滿便秘,神昏譫語,渴欲飲冷,口乾唇裂,小便短赤,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機理分析】

一、胃喜潤惡燥,邪入陽明,熱熾津傷,胃腸失潤,燥屎內停,故見腹滿,便秘;邪熱蒸騰、上炎則身熱面赤;侵擾心神,故見昏譫;灼津耗液,則見渴欲飲冷,口乾唇裂,小便短赤;上迫於肺,則見呼吸氣粗。

 

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爲燥熱內結,津液被劫之徵。

 

中焦病證──脾經濕熱

脾經濕熱,爲濕溫之邪,鬱阻於太陰脾經而致的證候。

 

【證候】

身熱不揚,頭身重痛,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濡數。

 

【機理分析】

一、脾性喜燥惡濕,邪從濕化,濕熱鬱阻中焦,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見胸脘痞悶,泛惡欲嘔,大便不爽或溏泄。

 

二、濕遏熱伏,鬱於肌腠,故身熱不揚;濕性重著,濕熱鬱阻,氣機不利,故頭身重痛。

 

三、苔黃膩,脈濡數,爲濕熱內蘊之象。

 


 

三焦辨證──下焦病證

下焦病證是溫熱之邪犯及下焦,劫奪肝腎之陰所表現的證候。

【主要表現類型】:下焦病證主要表現爲腎陰欲竭,肝虛風動兩大類型。 

 

下焦病證──腎陰欲竭證

腎陰欲竭證爲下焦真陰欲竭,邪少虛多的證候。

 

【證候】

身熱顴紅,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燥咽乾,神倦,耳聾,脈虛大。

 

【機理分析】

一、溫病後期,邪傳下焦,易損肝腎之陰,腎陰虧耗,耳失充養,故耳聾;神失陰精充養,故神疲。

 

二、陰虧不能制陽,虛熱內生,則見口燥咽乾,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脈虛大。

下焦病證──肝虛風動證

肝虛風動證爲水不涵木,以致虛風內動的證候。

 

【證候】

手足蠕動,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

 

【機理分析】

一、肝爲剛臟,屬風木而主筋,賴腎水以涵養,熱邪久羈,真陰被灼,水虧木旺,筋失所養,拘攣迫急,以致出現手足蠕動,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動,亦系陰虛水虧,虛風內擾所致。

 

二、至於神倦脈虛,舌絳苔少,甚或欲脫,均爲陰精耗竭的虛象。 

 

三焦辨證──三焦病證的傳變

 

三焦病證的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開始,傳入中焦,進而傳入下焦,此爲「順傳」。

【說明】:說明病情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的病理進程。

 

若病邪從肺衛而傳入心包者,稱爲「逆傳」。

【說明】:說明邪熱熾盛,病情重篤。

 

三焦病證自上而下的傳變,這是一般的規律。臨床有邪犯上焦,經治而愈,並不傳變的;亦有上焦病證未罷而又見中焦病證的;有的又可自上焦徑傳下焦;亦有中焦病證未除而又出現下焦病證者;亦有起病即見下焦病證者;更有兩焦病證錯綜互見和病邪彌漫三焦者。因此,對三焦病勢的判斷,應綜合臨床資料全面、綜合地分析。

 

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