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病機

血液生成之後,在經脈中周流不息,擔負著灌溉營養全身的作用,以保持機體的各種正常機能並供給各臟腑組織生長的物質資料。

 

《景嶽全書‧血證》論述血的功能說:「灌溉一身,無所不及,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

 

血的運行由心所主,血的生成及統攝,有賴於脾氣的健旺,血的貯藏及調節則有賴於肝氣的正常,所以血病的病機,常和心、脾、肝三臟有密切關係。又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的運行,除賴氣以推動外,尚需津液的運截,津液虧耗亦會使血行不利,所以血的病變,與氣津亦有密切關係。血病病機,歸納起來主要有血瘀,血溢(出血)及血虛三類。

 

一、血瘀

是血液運行不暢,瘀積凝滯,或離經之血停積體內的病理變化。凡跌僕損傷,各種出血,情志內傷,外邪侵襲,津液虧耗,以及久病正虛等都可以導致血瘀。隨瘀積部位和病及臟腑的不同,血瘀在臨床上可以發為多種多樣的病變和症狀。比較常見的是:

(1)、疼痛:

《本草求真‧痛》說:「痛者,氣血不通之意。」

即血行鬱滯或瘀阻,因不通而引起疼痛。血瘀疼痛的特點是痛如錐刺,庸處固定,久痛不癒,痛而拒按或尖兼腫脹;

 

(2)、發熱:

血瘀發熱厲內傷發熱的範疇,可以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自覺或他覺的發熱。因瘀積部位,病程及耗傷氣血陰陽的不同情況而有多種發熱類型;


 

(3)、咳喘:

瘀血阻滯氣道,妨礙氣機出入,即令氣絕而為咳為喘。嚴重時由於瘀閉肺脈,食水溢痰生而致咳逆喘息不得臥。

《丹溪心法‧咳嗽》說:「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

《血證論‧咳嗽》亦說:「人身氣道,不可有壅滯。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為咳」;

 

(4)、心悸怔忡:

瘀血阻滯心脈,血運不暢,心失所養而發生心悸怔忡。

《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

 

(5)健忘:

瘀血阻滯,血脈不暢,使心神失養而致健忘。

《血證論,健忘》說:「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

 

(6)、癲狂:

瘀血停積,神機阻滯,精神失常而發生癲狂。

《醫林改錯》認為癲狂是由於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所致。

《讀醫隨筆》亦認為凝痰瘀血阻塞心氣,使神機停滯而為癲;

 

(7)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失常:

出於血脈瘀阻,經隧不通,以致肢體麻木疼痛,甚至癱瘓;

 

(8)黃疸:

肝膽血脈瘀滯,疏泄失常,膽汁外溢而發生黃疸。

《張氏醫通?黃疸》說:「以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

《讀醫隨筆‧黃疸黑疸》說:「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總須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為其已壞之血不能複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後無礙於新血之流行也」;


 

(9)癰瘡:

濕熱、火毒等邪侵犯人體,導致敗血留滯,血瘀肉腐而形成內,外癰證。

《景嶽全書‧外科論證》說:「凡瘡瘍之患,其為病則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癰疽總論歌》概括說:「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

 

(l0)症積包塊:

引起症積包塊的主要病機是氣滯、血瘀、痰結。王清任尤其強調血瘀在形成症積包塊中的重要性。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11)由於血行瘀滯,還會出現皮膚顏色及血脈異常的症狀。

如青紫腫痛,赤絲縷紋,皮膚粗譴,甚至肌膚甲錯等;

 

(12)血瘀的舌象多為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象多為弦、澀、結。

《讀醫隨筆‧瘀血內熱》說:「凡瘀血初起,脈多見弦。」

《證治準繩‧腰痛》說:「瘀血為病,其脈必澀。」

《瀕湖脈學‧結脈主病詩》說:「結脈皆因氣血凝。」 

 

二、血溢(出血)

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以致血液溢出脈外的一病理變化,亦稱為出血。

 

引起出血的原因比較廣泛。

諸如感受外邪,邪熱煎灼,損傷脈絡;

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滋生濕熱,迫血妄行,或因脾氣損傷,失其統攝血液之權;

勞倦過度,損傷心脾,氣傷則無以攝血,陰傷則虛火內生,迫血妄行;

情志過極,鬱怒傷肝,肝火上逆乘肺或橫逆犯胃,以致迫血妄行;

以及跌僕墮墜,金刃創傷,致脈絡損傷等。

 

其中尤以火熱熏灼及氣虛不攝為主要病機。

《景嶽全書‧血證》說:「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出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


 

在火熱熏灼之中,又有實火及虛火的不同。感受六淫中之風、熱、燥、火等邪:裏熱亢盛或濕熱蘊結;情志怫鬱,肝鬱化火等,均屬實火。而肺、胃、肝、腎等臟腑的陰精不足,致陽氣失其所養而亢盛為熱的內生火熱,則屬虛火。氣虛不能統攝所致的出血,病情重者,常出現陽氣虛寒的病理變化。當火熱熏灼及氣虛不攝的病機發生在不同的臟腑經絡時,即可分別引起鼻、齒蹠、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膚出血等症狀表現。

 

一般說來,實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多見發熱、口苦、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等;陰虛火旺所致的出血,多見口乾咽燥,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甚至無苔,脈細數等;氣虛不攝所致的出血,則多見頭昏眼花,心悸,納差,而色萎黃或蒼白,舌質淡,脈細弱等症象。從病理發展的人體情況來看,一般血證初期以實火所致者為多;經過反復出血,出於精血虧損,氣隨血失,則多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以陰虛火旺往往既是出血導致的病理結果,又是繼續引起出血的致病原因。若氣損及陽,不僅正氣不足,而且陰氣虧虛,氣虛陽弱,不能統帥固攝血液,以致形成虛寒性的血證,這種病機在部分吐血、使血患者中,尤易發生。

 

三、血虛

是指由於血液虛少,以致臟腑、經絡等失於濡養的病理變化。營養不足,水穀精微不充,以致生血原料匱乏;腫胃虛弱,不能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生化氣血之功能減弱;思慮勞傷過度,或因蟲憂寄生,以致精血損耗,以及失血過多等,都是造成血虛的重要原因。血虛所表現的各種症狀,均與「失於懦養」有關。

 

血虛不能上榮於面,頭目失於濡養,故見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色淡;心血不足;血不養心,則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經脈失於懦養,則見手足發麻,肌肉憫動;血不養肝,肝氣鬱滯則表現脅痛;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還會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減退;婦人則沖任空虛,以致月經少色淡甚或經枯經閉。

 

A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