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為造血幹細胞克隆性疾病,約50%~70%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變。也稱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可有疲勞、乏力。以血小板增多,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為主要臨床表現。

 

【實驗室檢查】:

(一)血液

血小板(1000~3000)×109/L,塗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偶見巨核細胞碎片。聚集試驗中血小板對膠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聚集反應下降,對腎上腺素的反應消失是本病的特徵之一。白細胞增多(10~30)×109/L之間,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如半固體細胞培養有自發性CFU-Meg形成,則有利本病的診斷。

(二)骨髓象

各系明顯增生,以巨核細胞和血小板增生為主。

 

【診斷與鑒別診斷】:

血小板持續大於600×109/L,骨髓以巨核系增生為主。能除外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與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者,即可診斷本病。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見於慢性炎症疾病、急性感染恢復期、腫瘤、大量出血後、脾切除術後或使用腎上腺素後。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原發性骨髓纖維化,鑒別見本章各節

 

【治療】:

(一)血小板單采術(plateletpheresis)

可迅速減少血小板量,常用於妊娠、手術前準備以及骨髓抑制藥不能奏效時。每次迴圈血量約為患者的1.5倍血容量,連續3天,每天一次。

(二)骨髓抑制藥

年輕無血栓及出血者,不一定需用骨髓抑制藥。血小板大於1000×109/L,有反覆血栓及出血的老年患者應積極治療。羥基脲每日15mg/kg,可長期間歇用藥。白消安、32P效果佳,但有引起繼發性白血病的危險,現已少用。

(三)α-干擾素

用法參閱本章第一節。

(四)抗凝治療

阿司匹林等有對抗血小板自發凝集的作用。

 

【預後】:

進展緩慢,多年保持良性過程。約10%的患者有可能轉化為其他類型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A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