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痢疾

【疾病科屬】:中醫內科﹝Chinese_Internal_Medicine﹞

【疾病概述】:

痢疾是以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一種病證。多發於夏秋季節。

 西醫的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便次增多。

2、急性痢疾發病急驟,可伴惡寒、發熱﹝fever﹞等症;慢性久痢則反覆發作,遷延不癒。

3、常見於夏秋季節,多有飲食不潔史。

4、大便檢查及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或阿米巴滋養體等。

【辨證分析】:

本病發生多與外感、時邪及飲食不節有關。其病位在腸,濕熱、疫毒、寒濕之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使腸道傳導失司,脂絡受傷,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而痢下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裏急後重。

辨證宜分寒熱虛實。一般說來,本病初起,證見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膿血粘液,舌苔黃膩,脈弦滑而實者,多為熱證、實證,治以清熱解毒,化濕導滯,調氣和血。病程日久或反覆發作,腹痛隱隱,下痢稀薄,神疲乏力﹝fatigue﹞,舌質淡,多屬虛證、寒證,治以溫補脾腎,導滯調氣和血。此外,應注意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

【辨證論治】:

濕熱痢:

【證見】: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調氣和血。

【方藥】:

→主方:芍藥湯〈劉河間《保命集》〉加減

→→處方:白芍15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木香6克(後下),檳榔15克,馬齒莧30克,金銀花15克,地榆12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初起若夾有表證者,可加葛根20克、荊芥﹝Fineleaf_Schizonepeta_Herb﹞、防風各10克。

→中成藥:

 ㄅ、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ㄆ、穿心蓮片,每次4片,每日3次。

→單方驗方:

 ㄅ、馬齒莧煎〈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馬齒莧100~150克,水煎服。

 ㄆ、止痢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穿心蓮、魚腥草各12克,黃柏6克,水煎服。

疫毒痢:

【證見】:發病急驟,壯熱,腹痛劇烈,裏急後重,痢下鮮紫膿血,甚或昏迷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

→主方:白頭翁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白頭翁30克,秦皮15克,黃連、黃柏、黃芩各12克,金銀花20克,地榆30克,牡丹皮12克,生地黃18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

 ㄅ、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ㄆ、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靜脈滴注。

→單方驗方:鳳尾草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鳳尾草60克。水煎取汁,加適量蜜糖,代茶飲。

寒濕痢:

【證見】: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腹痛,裏急後重,飲食乏味,頭身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行氣導滯。

【方藥】:

→主方:胃苓湯(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蒼術﹝rhizoma_atractylodis﹞12克,厚樸10克,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6克,茯苓﹝poria﹞12克,炮薑10克,檳榔12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廣木香6克(後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

香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單方驗方:

鹿銜草煎:鹿銜草120克,水煎分2次服。

虛寒痢

【證見】:久痢不癒,下痢稀薄,腹部隱痛,口淡不渴,神疲肢冷。

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

→主方:真人養臟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18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5克,肉桂﹝Cassia_Bark﹞5克,炮薑10克,訶子12克,肉豆蔻6克,白芍12克,木香6克(後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

駐車丸,每次9克,每日2次。

→單方驗方:

 ㄅ、山楂肉200克,炒黃研末,以糖水沖服。每次6克,每日3次。

 ㄆ、石榴皮30克,水煎服。

休息痢:

【證見】: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癒,發作時便下膿血,裏急後重,食少倦怠。舌質淡苔膩,脈細。

【治法】:溫中清腸,調氣化滯。

【方藥】:

→主方:連理湯(張璐《張氏醫通》)加減;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18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12克,乾薑10克,黃連9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0克,赤芍12克,地榆15克,木香6克(後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6克。水煎服。

→中成藥:

 ㄅ、烏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ㄆ、烏梅丸,每次6克,每日2次。

→單方驗方:

鴉膽子,每次10~15粒,裝入膠囊或用龍眼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飲後服,連服7~10天。適用於阿米巴痢疾。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體針】:急性痢疾:針足三裏、止瀉、天樞,強刺激。發熱者加曲池,減天樞;有裏急後重者,加陰陵泉或關元。每日針1~3次。慢性久痢:針肝俞、胃俞、足三裏,弱刺激;或灸關元、神闕。每日1~3次。

【耳針】:穴位:大腸,交感,皮質下。備穴:直腸下段,小腸。每次選用2~4穴,可針單側或雙側,每天針1次,亦可埋針。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ㄅ、大蒜適量,與飯食伴吃。

 ㄆ、鳳尾草紅糖飲:鳳尾草50克,水煎後加入紅糖適量,代茶飲。適用於濕熱痢。

【預防調護】:

 ㄅ、飲食有節,忌食生冷不潔及變質食物。

 ㄆ、患者不宜過量活動,忌食葷腥油膩及生冷瓜果等。

 ㄇ、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應進行隔離及徹底治療。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