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崩漏(子宮出血)

【疾病科屬】:婦科

【疾病概述】:

 崩漏是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稱崩中,後者稱漏下。

 崩與漏雖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現,互相轉化,故概稱崩漏。

 西醫所稱的功能不良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可分無排卵與有排卵兩型。其中無排卵功血,其臨床表現與崩漏相同者,歸本病論治。

【診斷要點﹝Diagnostic_key_points﹞】:

1、崩漏的臨床主證是陰道出血。其特點是月經週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以此為診斷依據。表現為月經不按週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勢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閉交替,伴見經色、經質的異常。

2、婦科檢查,排除因子宮肌瘤,妊娠期出血、產褥期出血以及炎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婦科血證。必要時借助B超或尿妊娠試驗,以明確診斷。

3、實驗室檢查血分析,以瞭解貧血﹝anemia﹞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必要時,還可進一步做骨髓穿刺檢查。

4、可借助功血的診斷方法。如子宮內膜活體檢查多數為增生過長,基礎體溫呈單相型,內分泌測定為無排卵改變等,可以更明確診斷為崩漏。

【辨證分析】:

 崩漏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虛(腎虛、脾虛)熱、瘀邪損傷沖任,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血非時妄行。由於崩漏失血耗氣,病程日久,導致氣血、陰陽俱虛。又崩漏日久,離經之血為瘀血。故本病的發生常互為因果,氣血同病,多髒受累,虛實錯雜。

 崩漏的主證是出血,故辨證時當根據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參合舌脈及證候,辨其虛、實、寒、熱。一般而言,崩漏虛證多而實證少,熱證多而寒證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虛火,非實火可比。崩與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虛,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齡階段,亦是辨證的重要參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腎虛或血熱;育齡期崩漏,多肝鬱或血熱,更年期崩漏,則多肝腎虧損或脾氣虛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挾血瘀。

 崩漏的治療,須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掌握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際,急當止血防脫,一般多採用補氣攝血或回陽救逆。也有滋陰固氣止血法,常用獨參湯、參附湯或生脈散,以塞流止崩;嚴重者須輸血急救。

 澄源:用於出血緩減後,即正本清源,辯證論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階段。

 復舊:用於止血後調經治本,恢復月經週期,調經促排卵或善後調理。

 此外,不同年齡階段的崩漏,治則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

 青春期:崩漏止血後調週期,重在治腎;

 生育期:止血調週期、促排卵,重在治肝腎;

 更年期:止血善後,重在脾腎。

 對於更年期崩漏,尤須重視診刮宮內膜病理檢查,排除宮內膜癌。

【辨證論治】:

腎虛型

【證見】:

 經亂無期,陰道出血淋漓不淨或量多如崩,或崩與漏交替出現。經色鮮紅﹝Florid﹞,質稠。頭暈﹝dizziness﹞、耳鳴﹝tinnitus﹞,腰膝酸軟,夜尿多,心煩多夢﹝nightmare﹞,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發育不良。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腎益陰,止血調經。

【方藥】:

→主方:左歸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合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熟地黃20克,山藥3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菟絲子20克,鹿膠、龜膠各15克(烊化),黨參﹝radix_codonopsis﹞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fructus_schisandrae﹞9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水煎服。

如陰虛火旺,去枸杞子、黨參﹝radix_codonopsis﹞,加太子參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腹痛,經血有塊者,去二膠,加失笑散。

→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滋陰固氣湯(《羅元愷論醫集•崩漏》)

處方:菟絲子,山萸肉,黨參﹝radix_codonopsis﹞,北黃芪﹝radix_astragali﹞,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阿膠﹝colla_corii_asini﹞,鹿角霜,何首烏﹝radix_polygoni_multiflori﹞,白芍,川續斷。水煎服,每日1劑。

(2)固腎攝血湯(陳慧珍《廣西中醫藥》1989.3)

處方:地黃、枸杞子、山藥各12克,蒲黃炭、山萸肉各10克,菟絲子20克,川續斷、黨參﹝radix_codonopsis﹞、北黃芪﹝radix_astragali﹞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劑。

脾虛型

【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崩中與漏下交替反覆,經色淡而質稀,可有血塊。面色晄白,氣短﹝brachypnea﹞神疲,甚則兩目昏花,面浮肢腫,四肢不溫,食慾不振﹝anorexia﹞。舌淡胖,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攝血,養血調經。

【方藥】:

→主方:固本止崩湯(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減)

處方:黨參﹝radix_codonopsis﹞35克,炒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20克,北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熟地黃20克,炮薑10克,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12克,炙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9克,鹿銜草15克,馬鞭草15克,何首烏﹝radix_polygoni_multiflori﹞20克,桑寄生20克,川續斷15克,水煎服,每日1~2劑。

→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2)補中益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益氣固沖止崩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radix_astragali﹞30克,白術﹝rhizoma_atractylodis_macrocephalae﹞、醋柴胡、陳皮﹝pericarpium_citri_reticulatae﹞炭、仙鶴草、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各10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芥穗炭、當歸﹝radix_engelicae_sinensis﹞、炒川續斷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獨參湯:紅參10~15克,燉服,每日1次。

血熱型

【證見】

 經血非時妄行,時崩時漏,淋漓不止,經色鮮紅﹝Florid﹞或深紅,質稠或夾小血塊。面赤唇紅,口乾﹝xerostomia﹞渴,頭暈﹝dizziness﹞、耳鳴﹝tinnitus﹞,或五心煩熱,夜睡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止血調經。

【方藥】:

1、主方,保陰煎(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生、熟地黃各15克,白芍20克,山藥30克,川續斷15克,黃芩15克,黃柏10克,甘草﹝radix_glycyrrhiizae﹞9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地榆30克,麥冬15克,水煎服。血熱致崩漏虛熱多,實熱較少。加屬實熱,可去川續斷、熟地黃。女貞子,加焦山梔15克、生藕節30克、貫眾20克,以清熱涼血止血。熱邪傷陰耗氣,失血亦傷陰傷氣,故宜適量配以養陰益氣之生脈散,以清熱涼血,益氣養陰。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見血熱致崩,虛熱、實熱均有。臨床還有鬱熱或濕熱之邪,導致血海不寧,崩漏不止者,當隨證加

血瘀型

【證見】:

 經血非時而下,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淨;或停閉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繼而淋漓不斷;經色紫黑有塊。伴見下腹痛脹不適,或痛則下血有塊,塊出痛減。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調經。

【方藥】:

→主方:失笑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烏賊骨

一蘆茹丸(《黃帝內經》)加味

處方:五靈脂10克,蒲黃10克,烏賊骨20克,茜草根15克,三七末3克(沖服),鹿銜草15克,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黨參﹝radix_codonopsis﹞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血瘀致崩漏者,臨床並非少見。必須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選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以溫經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長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離經之血為瘀,必須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中成藥: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單方驗方:

(1)三七末3~5克,開水沖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沖湯(張達旭《中醫婦科驗方選》)

處方:蒲黃炭15克,川軍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草根10克,血餘炭6克,每日1劑,水煎服。若屬寒凝血瘀者,去川軍炭,加炮姜、艾炭、肉桂﹝Cassia_Bark﹞。若兼氣滯者,

加白芍、橘核。若腹內有包塊,或疼痛較劇者,可加三棱、莪術。

【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

(1)斷紅穴:二、三掌骨之間,指端下1寸處。先針後灸,留針20分鐘。具有減少血流的作用。

(2)取神闕、隱白穴,艾灸20分鐘,血量可減少。

(3)艾灸隱白、大敦(雙側)20分鐘。

【飲食療法﹝dietetic_therapy﹞】:

(1)血熱者:取鮮藕適量榨汁飲。

(2)腎虛者:豬腰2個,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同煮,飲湯吃肉。

【預防調護】:

(1)對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有出血傾向的病者,應及早治療,防止病情發展為崩漏。

(2)崩漏患者,應節制房事。

(3)飲食清淡為宜,避食辛熱助陽或過於寒涼之品。

(4)暴怒傷肝,悲哀太過,五志過極化火,均足以導致崩漏,故宜調和情志,樂觀隨和。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